《 職場·關連 》
——致中國室內裝飾協會大家庭的小伙伴們
趙 健
中國室內裝飾協會副會長
廣州美術學院原副院長
“思想”和“生活”可謂縱向座標——關連著職場中“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這上與下兩極;
“設計”和“創造”可謂橫向座標——關連著職場中“邏輯追循”與“夢想成真”這左與右兩極;
“時尚”,則關連著職場中上下左右多極的“更迭節律”,其底層邏輯顯然與處理“時間與空間”的方法論關連。
一、關連“生活”
生活的形態可謂包羅萬象,層出不窮。而呈現這“包羅”和“層出”的起因,則是“人”——圍繞人的尺度和肢體特征,會包羅和層出與生活相關的若干“造型”的形態;圍繞人的意識和需求要素,會包羅和層出與生活相關的若干“功能”的形態。
“包羅萬象”,客觀而自然地成為生活的“橫軸”——其軸心是“人體”,其半徑則是生活“內容”的質與量;質量決定著半徑的尺度,進而也決定著“直徑之圓”的廣度與幅員;直徑,是生活內容豐富和精致與否最直觀的量感與濃度……。當下,作為設計從業者,在度量和思考《生活中》這一選題時,建立上述“包羅萬象”之橫軸式的觀察方法,對于理解和建構設計介質與生活界面之間的對應關系,將會是簡捷而有力的。
“層出不窮”,則客觀且自然地成為生活的“縱軸”——這條縱軸包括由上與下兩端:其“固定的下端”為軸底,是生活“需求”的基礎和起點;其“高度不斷增高”的軸尖,是生活中需求的提升和延展;這條縱軸的軸心是“人心”(不斷變化的需求);“時間”——不斷變化的時代——則貫穿整條縱軸。同樣,作為設計從業者,在度量和思考《生活中》這一選題時,建立上述“層出不窮”之縱軸式的觀察方法,對于研究和把握與時俱進的生活樣態,以及設計介入其間的方式,也會是簡捷而有力的;
以生活的邏輯為基本視點,啟動并進化自己的設計,是設計從業者的職業起點和大致穩定的從業路徑。因此,設計首先始于對“人體”的順應——依據此,必然發育并快速迭代人機工學、人體計測、行為心理、人機交互等設計運作的數據資源和刻度寶典;
同樣,設計還始于對“人姿”的順應——依據此,發育并快速進化著與“抓、取、拿、捏”等動作姿態及勞作節點相關連的設計,與“肢、腰、肩、背”等動作姿態之響應方式及支持界面相關連的設計,與“坐、臥、靠、倚”等動作姿態的支承基面及圍合方式相關連的設計,與“跨、蹲、扭、站”等動作姿態之范圍預置及區域互換相關連的設計……
如果能以生活的邏輯為基礎,來觀察并審視設計的著眼點,那么我們不難看出,設計涉及的巨細介質、巨細對象、巨細問題以及巨細需求,都或多或少、或輕或重、或顯或隱、或直或曲地借助于尺度、力度、強度、撓度等“生活的節點”,以與人體或人姿形成合理的對應關系。其間所蘊含的復雜而不可名狀的張力,既是生活之需的源泉,也是生活之美的表現。
以生活的“文化權重”為基礎,來展開并迭代設計,是設計從業者的職業價值和可持續發展的從業路徑。為此,首先建議設計人認真觀察并深究當下最生動且具“范本”意義的文化生活現象之一:“圈層文化”。
“剛需之上”的生活品質,首先體現為生活類設計成果的“超越剛需”并“適度無用”——當一群人(而非一個人)高度默契并享受和追捧這類“無需和無用”之物時,當一群人(而非一個人)以類似的無需和無用之物作為溝通的媒介,以確立“一群人”內部的集體認同時,當一群人(而非一個人)還以類似的無需和無用之物視為身份證據,以形成“一群人”的集體標箋時,那么即形成了特定的生活“圈層”;
當層次相近、愛好相異的多個圈層同時存在并平行生長時,那么“圈層”就不再是個別單體而成為文化生態;當這樣的多個圈層在平行時空中“圈內”相輔相成、“圈外”相反相成……即形成有活力的“圈層文化”;
有鑒賞力的人群和有品質的物件(或形式),這兩者既是“圈層”最鮮活最基礎的要素,也是“設計行業”最本質最堅實的運行條件。不同的設計成果,往往因被不同的圈層選取、使用并自然賦能,從而既釋放出特有的文化意義與附加價值,與此同時也累積起豐富的關于“超越剛需和適度無用”的要素、內容、細節和標記……這一切,正是設計行業呼應不同圈層生活、進而呼應并拓展更廣泛生活之需的有效途徑。
除圈層文化外,設計人還應該認真觀察并深究同樣生動鮮活、且體量更大更扁平的另一文化生活現象——“階層文化”。
特定“階層”的生活狀態,以需求的重復性和均質化為主要特征。同一階層對生活之需最基本的選擇和評價,往往在于設計物本身的生命周期:例如(物品)從新至舊的品質和外觀相貌,新品價值與折舊價值的差異;另外,同一階層對于更替與升級中設計物的選擇和評價,則側重于新舊之間感觀的關聯強度,以及有關使用“不陌生”和“新鮮感”之間的距離;還在于更替物品質同價格的比對和遞進關系,在于更替物與同級消費水平的契合程度;再有,同一階層對于升級新品的接受與否,還取決于其間潛在或顯性的“階層跨越”標簽、以及“新消費身份”的收獲感。
如果說“圈層文化”的消費特征是“自律自塑、自圓其說、自我認同”,因此與之對應的就應是精準鎖定的小眾設計和“閉環”設計策略的話,那么,“階層文化”消費的特征,則應是“趨同從眾、均質循環、小步遞進”。因此與之相對應的,就應具“梯次化和改善性”,以形成“性價比、均好性、漸進性”三為一體的“開環”的設計策略。
二、關連“創造”
“創造”,其詞義背后似乎與特殊、特別、不同凡響等意義相連。于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創造者似乎都應是“個別人、不一般的人”。隨著社會的進步尤其是信息環境的形成,原先由繁多頭緒和復雜環節纏繞并包裹著的神秘的“創造”,皆因技術的普及而“被分離和被稀釋”,進而坦露出其間真正可稱之為“創造”的成份——其實占比極小,其實是“創造缺位”;
同樣,上述“繁多頭緒和復雜環節的纏繞包裹”,從另一側面也說明,在當下技術手段密集、工藝材料密集、工法工序密集——與設計相關的制造業基盤太堅實太完備,真就是“什么都不缺”——那么,真的就只缺“創造”了。
創造之于設計,應以什么樣的方式、什么樣的路徑以及什么樣的程度而存在、呈現并凸顯呢?
今天,“創造”不再是狹義的“工種”,不再需區分明晰的類別。創造正逐漸成為現代設計運行中的“生態”——它以悄然的方式、以含混的身段、以零散的姿態,正“滲入”設計的方方面面,而非“嵌入”設計的某一兩個環節。
“創造”對設計的“滲入”,首先體現為“要素重置”——具體來說,就是對已知或巳有技術及環節的梳理、調整和重置。各種技術及環節,其單體固然都是或大或小的“閉環”,但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相當程度上可由原來的單向、單一或固定,轉換為多向、多元的新關系或新組合;同時,伴隨著這種改變,往往還可大概率催生“意外結果”。因此,“要素重置”這類的“創造”方式,其內核及關鍵,就在于“試著拆解、試著重組,再試試……”;
“創造”對設計的“滲入”,還體現為對原有各構成要素作“加減乘除”的處理——具體來說:“加”,可以是對“原有”某要素的強調、增量或擴展,以影響并重構諸要素間原有的平衡關系,進而促成靶向更清晰的新份量、新平衡;“減”,可以是對原有某些要素的刪除、減量或弱化,以簡捷的手段整理出緊湊扼要的新脈絡,由里及外地促成新設計邏輯的輕量化與高強度;“乘”,可以是對原有某些要素的“倍增”或“等比數列”類的強調,用優先、放大、強化等“組合拳”,疊加主體、凸顯結構、可重復可衍展;“除”,可以是對原有諸要素的分類組合、分級排列、分區集成、分段銜接……通過這樣的途徑,系統地平衡諸如功能功效與做功成本間的權重,操作程序與工裝環節間的權重,產品應用場景與產品生命周期間的權重等。
創造,尤其是應用型的設計范疇,其實與“靈機一動”關系甚遠,與“無中生有”幾乎不搭界。
創造的過程之所以主要表現為“滲入”,是因為創造首先得依據于服務客體——“人”(對設計成果)的各觸點和界面。例如四肢、五官、肩腰;以及人(對創造成果)的“操控的力量”。例如:捏力握力指力掌力等,這些均不可變、是生理預設且只能順應的;
創造的過程之所以主要表現為“滲入”,還因為它受限于使用者(人)的應用場景。例如:公與私空間、動與靜設施、騰挪順序、施展尺度等。這些場景因類型繁多,各有限制,其與“人”之間的關系,只能是互為作用,相互借位。
創造的過程之所以主要表現為“滲入”,還因為它受限于設計成果“作為產品”的制造屬性——不同于藝術品創作,設計物的產出一般來說是復數和批量的,這就決定了設計的“創造”必須基于工作母機(機具)這個“主要成型手段”,工作母機既是“創造”的前置因素,同時也是創造的伴隨條件;再有,因為設計物的本體一般來說是物質的,這也就決定了(本文語境的)設計的“創造”大概率是“材料優先”。特定的材料或復數以上材料種類之間的關系,決定著創造的基礎和路徑。同時,好的創造又是對材料特性的巧妙和合理利用。
創造的過程之所以主要表現為“滲入”,還因為它受限于設計成果“作為商品”的消費屬性——設計中的創造,一般不會為特定的“個人”,而是為特定的“人群”。因此,“創造”本該有的獨特性一般不適合“極致”和“絕對”的表達,而“均好性”和“最大公約數”才是(尤其商品類)設計中衡量創造力最重要的標尺。為此,那些充滿獨特性的“極致和絕對”的創造的成果,必須“化整為零”——必須以細小的“微?!鄙踔痢胺蹓m”,悄然地“滲入”設計之中,唯有如此,才能妥貼地對應(特定的)需求。
在設計范疇中,實際上關于“創造”的理念、內容、屬性及權利,已不再獨屬某個環節、某個專業、某個群體、某個業態。創造,巳成為與設計產業鏈有關連的多重圈層共謀共進的“現象級”綜合活動。
創造,當然更不應與藝術創作明晰切割、誓不兩立。在當下,藝術的活動與運作其實越來越頻繁地呈現諸多設計的創造特征;同樣,當下設計的活動與運作,也越來越頻繁地呈現諸多藝術的創作章法和手段。設計與藝術兩者有關“創造”的理念盡管千差萬別大相徑庭,但并不妨礙兩者相融相通、相向而行。兩者間實際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者間所呈現出別樣的“邊界含混”和別致的“形式膠著”,最能體現“創造”生態蓬勃的張力。
三、關連“時尚”
時尚,作為凸顯設計物表征與辨識度的重要一環,其最顯著的實施路徑至少可歸納為兩個層面:
1、時空重置
2、形象的陌生化
關于“時空重置”,首先是通過對原有形體的解構,達至相對同類物表征的“異時空距離感”——即“抽離當下”之后的“異常時空距離”;其中,尤其注重以“解構”的強度差異,有策略有步驟地消解諸如“規則、型制、習慣、章法、標準”等形成的“固有即時感”;同時借助“刻意失序”等手法,肢解、阻斷甚至拆卸原有設計環節及形象的認知序列,頻隱頻閃、“規避即時”,造成形態感知和判讀環節的空白或盲區……由此達成異常時間距離感和空間距離感。例如在“時間范疇”達成:史前之感、昔日之感、明日之感、未來之感以及“不確定和瞬時錯位”之感;例如在“空間范疇”達成:異地之感、異域之感、異邦之感、異次元之感以及“不確定和瞬時錯位”之感……“不可解、不求解、求無解”——從而達成“時尚”現場。
關于“形象的陌生化”,可借助下述一組“比對例”來討論:人們對“完整”基本熟悉,而對“不完整”相對陌生;人們對“價格”基本熟悉,而對“價值”相對陌生;人們對“秩序”基本熟悉,而對“自組織”相對陌生;人們對“舞臺”基本熟悉,而對“后臺”相對陌生……。注意:“基本熟悉”是因“本來就想讓你知道”;而“相對陌生”是因“本來就不想讓你知道”;
完整——與視知覺心理范疇的“完型說”相關。由“元素+結構”二元關系結成的認知心理期待,決定了大多數人在大多數場合,對“完整”有著正向的預期和正面評價,于是人們對完整“基本熟悉”。
價格——與數字的明晰和精準相關。作為信息,它跨越文化、性別、年齡等進行精準傳遞;作為字符,其所指和能指能高度統一;作為結果,其內部的構成可用同樣字符加以演算……因此,大多數人在大多數場合,對“價格”的認讀與判斷可謂自信而肯定。于是,人們對價格“基本熟悉”。
秩序——與行為心理相關。在社會生活的各種場合,都有或明顯或隱性、或直接或間接、或嚴密或松散的秩序存在。秩序的主要功能是規范個人或人群的行為,為此,面對秩序,人的行為相對被動。秩序決定了人們理應熟悉并自覺遵循……大多數人在大多數場合,對“秩序”的融入與遵從,是下意識和自然的。于是,人們對秩序“基本熟悉”。
舞臺——與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正向呈現”相關。以腳本為基礎,以表現形式為載體的內容,一般均按統一的意志、明晰的順序,比選并剔除碎片及冗余的負面,嚴密整合被預選和預演的正面……為此,大多數人在大多數場合,對“舞臺”的期待與舞臺效果之間是主動的共情和天然的共識。于是,人們對“舞臺”基本熟悉。
而“時尚”,則天然強調“基本不熟悉”,強調“逆預期、逆熟悉”:時尚在“大多數人的大多數場合”,通過產品力和影響力,力求消解上述所例的各類型“熟悉”,而力求運用下述所例的各類型“陌生”,切入并凸顯“時尚”的力量與價值:
“陌生的不完整”——猶如一張“沒有負擔的白紙”,客觀上有利于阻斷并軟化“大多數人在大多數場合”的所預期的“圓滿”與“公式化評價”,從而展現出從設計端到商品端、從應用場景到傳播途徑、從個體到圈層(或階層)別樣的視知覺感受與消費經驗;
“陌生的價值”——猶如一張“沒有負擔的白紙”,客觀上有利于阻斷并軟化“大多數人在大多數場合”的“認讀經驗”與“判斷自信”,從而展現出從設計端到商品端、從應用場景到傳播途徑、從個體到圈層(或階層)的別樣的設計解讀方式和“不規律”蛻變的意義鏈;
“陌生的自組織”——猶如一張“沒有負擔的白紙”,客觀上有利于阻斷并軟化“大多數人在大多數場合”的“認知行為慣性”和“從眾趨同”的下意識,從而展現出從設計端到商品端、從應用場景到傳播途徑、從個體到圈層(或階層)別樣的行為智慧和順勢而為的多重價值;
“陌生的后臺”——猶如一張“沒有負擔的白紙”,客觀上有利于阻斷并軟化“大多數人在大多數場合”的“無條件迎合”和“盲目被帶入”習慣,從而展現出從設計端到商品端、從應用場景到傳播途徑、從個體到圈層(或階層)別樣的自主探究和個性化表達意識。
時尚,不再拘泥于常規設計所必遵的“解決問題”。因為時尚自身,就可“成為問題”進而成為設計的場景,成為文化社會的爆點,成為市場話題的引擎,成為商品通道的拐點……;另外,前述所例(時尚中)的“不完整、價值、自組織、后臺”等詞組,其“后面的內容”,本身就可涌現出豐富且綿長的“題材流”。如將這些海量題材,梳理并歸納為不同類別的“題型”,那么,“時尚”的創作過程即成為活用(而非“解決”)自身諸命題(而非“問題”)的過程;時尚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將越來越多的所謂“自身問題”,轉換并累積成時尚的“超級內容矩陣”。
時尚的“單體周期”一般來說是短暫的,而時尚涌現的“速率和節奏”則肯定是高頻次和高烈度的……這決定了時尚設計的價值達成,不會是單一脈絡,而是多元復雜社會能量的“圍合聚能”和“篩淘累積”。也因此,時尚的“運作節奏”以及時尚的“發生共同體”各環節之間的相互站位、相對維度、以及行進路徑和交互方式,相當程度上決定著“時尚設計”的未來價值。
四、關連“設計”
當下,中國經濟轉型的迫切性和必須的加速度,全球大變局的嚴峻和具體,因新冠疫情而導致的社會經濟狀況,以及目前的設計環境及營運方式等,都確實難以為繼。這既是設計全行業顯而易見的難關,也是全行業脫胎換骨轉型的重要時間點——不轉不行、不破不立。為此,全行業不得不客觀認真地檢討過去,盤點“庫存”及資源,重新梳理適應新環境新時代的運行脈絡,重新確定技術路徑和理念基點,重新定義當下的設計屬性及與相關各業的聯動機制,重新搭建設計業內部各分野的集成方式、矩陣體量以及運作場景。
在本文的“語境”內,擬以“提綱”的形式,列出設計業當下及未來應努力調整的“五大版塊”:
1、人居版塊
——多維性、標志性
題材詮釋
信息編織
節點演繹
美學介入
2、傳播版塊
——伴隨性、演繹性
時點處理
焦點抓取
媒介編織
傳播選擇
3、產業版塊
——成長性、科技性
技術選配
界面智置
場景搭建
體驗細化
4、綜媒版塊
——滲透性、交互性
爆點抓取
時效建構
終端集成
渠道互聯
5、藝匠版塊
——個別性、情感性
單品定義
手造優先
溢價強化
提質限量
現以其中的“版塊1、人居版塊”為例展開討論:
營造和建構意義上的“多維性、標志性”,屬人居版塊既極端依賴“物質”,又以“極度非物質”的方式呈現價值的范疇。
其“對物質的依賴”不言而喻——人居版塊的基本單元就是物質的,即使其“非物質”的最小單元(例如人居空間中的孔、洞、縫、隙等)也往往由物質圍合而成;人居環境的豐富性基本由物質決定——無論“達成豐富”的要素是(空空如也的)空間本身,還是填充進空間的其它內容;同樣,不完整的空間或被損毀的人居環境,也往往與物質的欠缺和物質的受損程度緊密關聯;
其“以非物質化方式呈現價值”,這不僅顯而易見,而且是“極端”的——無論對人居環境的評估,是基于安全還是基于品質;不管對價值的描述,是關于象征還是關于功能;無論對人居價值的延展,是有關文化還是涉及藝術;不管對價值的比照,是有關信息層次還是涉及行為倫理……幾乎都屬“非物質”的范疇,而且都看似有意無意,實則竭盡所能地在與物質“厘清干系”。
本文語境范圍內的設計,大約應從下述幾個路徑,“嵌入”(或融入)高度工業化和標準化運作的人居環境設計產業鏈中。
題材詮釋
工業化和標準化運作的先進性,在于高效、準確,在于可重復、易施工。然而,當“高效”達至某個峰值,其“準確”的價值即會下降為“常態”和“本該如此”;同樣,當“可重復”達至某一量級,其“易施工”也將不再成其為“優勢”……。在當下及未來,如何在“工業”的肌體中注入“人文”的因子,如何在“標準”的體量中切入“非標”的內容,這是設計轉型和設計疊代的必須思考的問題。因此,明天及其未來的設計,須借助于“題材詮釋”這一路徑,力求分解出多義和可連接的若干單體,以歸納出別致和可變化的組合——為“工業化”點題開篇,為“標準化”點痣增肌——讓“工業與標準”的“大骨骼”上,能有溫度有性格,能漾溢出“不一樣的”精氣神。
信息編織
隨著時代的推演與技術的迭代,“人居”的要求和標準也在推演和迭代。換句話說,建構意義上的人居以及科技意義上的建構,會逐漸退居至“基礎”的地位,在這個基礎之上,將有更多的人機界面、人機體驗、人機交互……,大幅度高密度地成為設計的主要依據。其間雖仍有“工業”,但它是被細分的工業、被切換的工業、被混搭的工業、被柔化的工業……;其間雖仍有“標準”,但它是非線性的標準、是智能化的標準、是擬人化的標準、是可兼容的標準……;這些要素可統稱為“非制造優先”,它是因應人的行為和情感之需,而形成的龐大“信息集群”。因此,明天及未來的人居版塊,須借助于“信息編織”這一路徑,為圍繞“人機界面”的信息觸點、信息鏈條、信息版塊及信息環流來梳理布局,切分并搭載更合理的層級和強度,編織并串連更流暢更兼容的系統。
節點演繹
工業化和標準化,在強力助推人居工程的規模與當量,提升人居材料的質量與工藝的同時,也自然大幅度產生著過去沒有或者不明顯的“材料盲區”和“節口空白”?;诖蠊I的立場,這些“盲區”,往往是因流水線系統的運作邏輯而“顧不上”的“非大宗”部分,或者是雖“能做”但很難同步“高效”的部分;同樣是基于大工業的立場,這類“節口”,無論是制造工藝流程或材料處理環節,都因與大宗主材的“多快好省”產出模式格格不入、顧此失彼所至。然而,當下及未來人居版塊設計份額的增長點,卻極有可能就存在于這類“流水線下大宗材”的盲區和空白之中;
以上這類“新增長點”的設計邏輯,一言以蔽之就是“連接”——需要聚焦“連接”的價值、豐富“連接”的線索、演繹“連接”的部類、拓展“連接”的話題……明天及未來的設計,須借助于“節點演繹”這一路徑,搭建并衍展與工業化相輔相成、唇齒相依的設計理念和程式,這不是“被動和輔助”,而是將設計的進化,融入人居版塊“本應如此”的“龐雜和巨構”的各角落之中;另外,人居版塊的設計生態能否優化,還有一重要前提,就是能否有效杜絕行業內部“自嗨”的無意識。
美學介入
如果前述有關人居版塊的討論均屬“建構”的維度,那么這里所言的“美學介入”,則屬“情感”的維度;如果說建構的維度主要存在于設計鏈的“中端”——與工學、制造及技術等直接相連的話,那么“美學介入”則主要附著于設計產業鏈的“前端和末端”——其中,“前端”側重于對感性需求的捕捉與抓取、新舊銜接的研判及“供、需、制、銷”間關系的順滑;“末端”則側重于感性的設計描述、直接價值和溢出能效的輸出及衍展、關連成果的意義串連、以及聯接共情、傳播支持和品牌力塑造等環節的整合。
“美學”雖包括但又遠不止于視聽知覺及藝文展演等形態和內容;“介入”的方式也遠不止于(與工學的)“結合”或(對方案的)“創意”,美學是柔性路徑、模糊邊界、深度差異、性質差異等的合理參與?!懊缹W介入”與藝術學、人文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及營銷學等學科直接相連。
美學催生設計的意義——勿庸置疑,設計的起點是“發現問題”,然而“問題”往往是經“人”發現或由“人”認定。也因此,在發現或認定的過程中,除科學及理性的作用力外,感性的認知和體驗的作用力也占極大的比重。發現問題需“經由人”,而解決問題(的必要性)也同樣需“經由人”——得靠“感性的認知和體驗”助力——得靠“有差異的”個性的偏愛甚至偏執來促成。
美學衍展設計的價值——設計的執行,大概率依附于對物理材料的處理與塑造。這個處理與塑造過程的基點,是規范的穩定技術和標準的穩定材料。但設計實務中的優化或升級,則往往更多借助于以下的機緣與條件,例如:適當改變技術程序,以生成“意想不到的”加工痕跡(效果);適當“扭曲(改變)”材料特性,以催生“不可思議的”特殊性向;在標準程式中揉進“非標準”,在機器制作中嵌入“人工手造”……這些對“技術邏輯”的柔性及非線性改造,以及對“標準邏輯”巧妙且神秘化的處理,均屬“利用隨機”抓取設計感覺,均屬借助美學衍展設計的價值。
美學護航設計的環節——本文語境中的設計內容,大多涉及人機關系、交互場景、界面友好。為此,與人體尺度關連性越高的設計,與肢體接觸越頻繁緊密的設計,靠身體能量直接或間接操弄的設計,以及全部(或大部分)形廓置于視覺或觸覺閾限之內的設計……其(設計實施過程的)大多數的實操環節,都不得不“美學評價優先”。因此,在設計鏈中,對上一環節的“復盤”得“美學評價優先”——以決定權衡取舍、強化消解、承前啟后;對下一環節的“啟動”也得“美學評價優先”——以確定如何拼合對接、絲滑接續、順勢而為。
美學主導設計的傳播——同類設計迭代的依據,不會僅限于巳有的“功能功效”;設計物難以避免的“同質化”,決定著設計的價值“僅剩微差”并且持續遞減;消費側對產品類型的固有預期及評價定勢,決定了對設計價值的“表述”必然蒼白和無底氣……;但是,如果轉換為“美學”邏輯,則有可能自然揚棄過往的套路和用辭,“以人為本”地展現設計師人格及設計師群體的鮮活,再現設計“后臺”的“鮮為人知”,從而滿足消費側的好奇與探密,激發供需雙方的默契、共情及“腦補”的自覺;借助美學邏輯處理設計的應用信息,可巧妙揚棄過往套路和用辭,藝術地凸顯設計物的若干側面:例如“非功能”的情感魅力或交換價值;例如特定的“產品介質”轉意于“它話題”的復合場景;例如凸顯“意外性”,以形成有效的“記憶高點”;例如活用“高于生活”的產品應用場景、“低于生活”的產品源起場景、“超越生活的產品幻化場景??傊?,明日的產品傳播主流,基本不再是“介紹有用的”,而將會是“玩轉無用的”。
五、關連“思想”
1、“綠色”的維度
合理與兼容
“合理”的底層邏輯應該是:
最基本的需求、最簡約的構造、最少種類的材料、最簡單穩定的工法……;材料壽命與使用周期的匹配、存在狀態與存在環境的相適,恰到好處的性價比、點到即止的溢美度;
“兼容”的底層邏輯應該是:最大限度地避免“白手起家”式的基礎調研、最大限度地避免“從零到一”式的“非標”或非共享設計、最大限度地避免單一專業孤立的線性運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僅靠個人經驗的群體操作……;“兼容”當然還包括設計諸環節中因范圍、界面、數據、場景的“互恰性”而自然生成的共享平臺、包括按“機器邏輯”(而非產品品類)梳理集成的材料樣品、加工處理、供應物流、過程回朔等系統的扁平化水平……;
“合理與兼容”看起來是關于節約和精打細算的命題,其實是有關制造業與設計業之間頻繁但不規律的互融與摩擦、有關從物理介質向綜合介質轉化的設計業走向、有關設計和設計師之間的二元相對、有關整合并激活已有資源等的認識論;同時還是有關“單體純化、關連群化、網狀集成、矩陣整合”等設計業的未來建構的方法論。
產業鏈閉環
其中“鏈”的基本概念,當然是指“起承順序”。然而,鏈式結構中的每兩個“環節”,無論內容、體量及其“在鏈中”的角色都不盡相同;在實操過程中,不僅各環節間的順序不見得必須“固定”、而且往往“不依先后”、可以并列或“成版塊”地“非順序”呈現;也正是這些“不固定、成版塊”的呈現狀態,在凸顯設計的艱辛沉重同時,也折射出設計可變化的豐富潛力。
由基礎級的產業“鏈”,到完備級的產業“閉環”,表象上僅從“線型”轉換為“環型”,而實際上首先是“頭尾相接”、繼而是“徑向對應”。其中,“頭尾相接”的意義,在于緊接“產品力周期末端”的群化弱化淡化階段——“無縫”接入活化設計或設計替代的環節。繼而再連接、可持續、再利用……開拓出“循環和轉移性設計”的新的維度;
“徑向對應”則是通過圓心,180度直線相連的任何兩點(環節),都有可能結成“超越鏈狀”的新型共生關系,從而派生層出不窮的豐富的設計組合。為此,以“頭尾相接”和“徑向對應”串聯起來的方法論,亦是設計師及設計群體自我錘煉思想力的重要課題。
2、“友好”的維度
內化——“有距”的柔性體驗
柔性的體驗,首先是指“非操作層面”的人機距離。例如伸手所及的近距、目力可讀的中距、以及話語可及的遠距……;例如在這樣的“距離梯次”之內,人與設計物之間的交感、印象、氣場以及可記憶的節點、以及可延續記憶的要素。未來,“友好的維度”有望成為設計的全新領域,這一領域將超越狹義的“客群維護”層次,依從視知覺與行為心理中若干未涉及過的刻度和座標,具體而細密地深耕與“感應和吸引”有關的各種“有距體驗”,并將此作為新設計路徑,用以捕捉并升華(設計)品質的展現邏輯和形態的魅力觸點。
柔性的體驗,還指與設計物“未照面階段”的展、陳、售場所的意象輸出、數字媒體界面的軟硬信息、數據及規范形象的淺閱讀式呈現、社會及文化活動中的“非直接”推廣等。這些看似本屬“準專業”內容,未來將越來越接近于“設計內圈”,甚至成為設計的中核。
外化——介入價值的主線
設計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對自身設計成果不僅應認同滿意,而且還應是“成果物的體驗者”甚至是“持有者”。為此,“設計友好”還應思考以下的維度:設計師可否從新品的概念建構者,接續并成為技術方案的提供商——因設計輸出中的大量資源,能影響甚至左右技術方案的制定和價值;從產品定型并量產的制造伙伴,接續并成為資產解決方案的推手——因確立后的設計成果,其間應蘊含著多種投資方自身并不熟悉的資金組合與配置的可能……
以設計為原點,借助于“設計友好”,挖掘并拓展更多的連接,以參與投資、制造、商品、銷售、運營的“資產閉環”,多節點、甚至“全程”介入資本的運作。
在當下的經濟社會和信息技術條件下,“設計”早巳不再是“藝術+創意+美感”并以“設計收費”簡單貫穿的服務業。設計這一“不舊不新”的行業,正在快速改變自己的“團塊”形象,而以“水銀瀉地”般的嶄新態勢,正逐漸滲入從互聯網到物聯網的幾乎所有拼圖塊和鏈接點。
設計行業發育和行進的“單向”與自閉,在當下的社會經濟條件下,事實上已造成關聯要素的極大浪費、流失和內卷,這些已經很難再“視而不見”。能否主動認識并創造性利用愈加寬廣的新設計版圖,是甘當永收設計費的“乙方”,還是從“造物”的低層級攻至“介入投資,創造客戶”這樣的“互聯”高層級——這應是“設計友好”中最實質的思考維度。
“設計友好”還極為淺表,目前還未與資本真正密切交融過。而在當下,資本及形成資本矩陣的直接或間接的龐大圈層可謂相輔相成,它們借助于時代所釋放的轉型強度,巳經遠高于設計本身;
以下仍是“思想中”版塊應面對的思考內容,因本文篇幅所限,故僅列提綱:
3、“造物”的維度
價值鏈系統的預置力
非線性觸點的活性化
4、“情感”的維度
外化場景的多元衍展
內化體驗的細微呈現
5、“傳播”的維度
信息的集散與處理場
情感的交互與調適器
…………
如果說,本文討論的“生活、時尚、設計、創造”,當屬我們“中國室內裝飾協會大家庭”小伙伴們熟悉的“形而下”范疇的話,那么其中的“思想”,則相對“形而上”了。愿小伙伴們仍以對設計的熱情去接近它——最好還能邀上你們“職場外”的朋友——新的小伙伴們!
誠摯的趙健
中國室內裝飾協會副會長
廣州美術學院原副院長
2022年3月
Copyright © 2018. 中國室內裝飾協會 京ICP備09065725號
電話:010-88312032\88312052\84132711 傳真:010-88312089 E-mail:info@mail.cida.gov.cn
地址:中國北京市西城區車公莊大街9號院五棟大樓C座803室 郵編:100044